10月12日,中国外文局亚太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社)总编辑、中国外文局首席日语翻译、博士生导师王众一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诗歌的跨文化翻译——俳句、川流的汉俳式翻译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讲座以腾讯视频会议的方式线上举行,由我院徐微洁教授主持,50余名师生在线学习。
讲座伊始,王众一老师从俳句的起源和发展出发,详细介绍了俳句的特点及发展。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俳句这种文学形式传到许多国家,并催生了汉俳。在1980年的一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中,赵朴初先生以“575”的俳句形式创作了一首汉俳:“绿荫雨今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这就是“汉俳”一词的来历。之后,王众一老师又为我们介绍了汉俳的特点与发展。并通过俳句与汉俳的对比,让我们明白了俳句和汉俳的异同点,加深了我们对俳句和汉俳的了解。
而后,王众一老师给我们列举了自己翻译的一些俳句和川柳。王众一老师从自己的翻译经验与翻译心路历程出发,为我们介绍了俳句翻译的理念原则、翻译时应该注意的细节,以及自身对翻译的感悟与思考。
王老师的生动叙述深深吸引了在线师生,师生们也就自身翻译时碰到的困惑与王老师进行了互动。王老师在互动中再次强调,诗歌翻译具有终极不可能性,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原有文化要素的损耗,也会产生受众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新理解。他勉励师生夯实基础,好好学习,在翻译活动中不畏艰难和失败,勇于挑战,争取翻出质量上乘的译文,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和对外传播事业作出贡献。
-主讲人简介-
中国外文局亚太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社)总编辑、中国外文局首席日语翻译、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中日关系史学会、北京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日友协理事、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孙平化基金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当选十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四个一批” 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大众文化、翻译学实践与理论等,近年尝试以汉俳形式汉译日本俳句和川柳,并从事俳句和汉俳创作。出版《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日本电影110年》《横滨玛丽:被遗忘的真实》等专著、译著多部,发表随笔、评论与人物专访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