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浙师大外国语学院退休教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后吴本虎教授受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敢于探新——从研究生到研究者”的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徐微洁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吴教授分享了曾经研究生课上的小故事,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研究生的课堂发言不如本科生”,以此探析研究生课堂发言的困境。吴教授指出,研究生课堂发言出现静默状态的主要原因有探新能力不强、分享意识不够、思考过程不畅、发言内容不清等四种,并有针对性地从四个维度三个方面提出了从研究生到研究者的努力方向。
在讲座中,吴教授始终聚焦于以下四个维度的三个层次:
敢于探新 勤于探新 善于探新
敢于分享 勤于分享 善于分享
敢于思考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敢于发言 勤于发言 善于发言
吴教授以四维度三层次的努力方向为重点,提出了研究生在学业上要从前两个层次发力,努力接近研究者在学术上应具备的第三层次。例如,研究生要在敢于探新、勤于探新方面不断努力,逐步增强研究者善于探新的学术素养。
吴教授谈到,自己的“敢于探新”始于兰州大学读研期间的尝试。他在尝试中发现,敢于探新要从本质着眼,能够从现象看本质,从本质论现象。
吴教授将研究生发展上的三个层次对应于研究过程的三个阶段:萌发阶段、积累阶段、升华阶段,如敢于探新对应于萌发阶段,勤于探新对应于积累阶段,善于探新对应于升华阶段。他指出,在萌发阶段敢于探新,一方面为探新的积累阶段和升华阶段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分享、思考、发言建构有价值的实践基础。他强调,勤于探新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具有渐变性,变化缓慢且难以觉察,需要克服探新倦怠,持之以恒。
吴教授在研究生发展的四个维度上进行了探析。其中提到,敢于探新和敢于思考能够相互促进,敢于探新可以为敢于思考创造条件,同时又可以让敢于思考反哺敢于探新。其表现为在探新中思考,在思考中探新。
最后,吴教授探讨了从研究生到研究者的关键路径——从彰显探新的行为特征到增强探新的品质特性:
研究生的探新行为特征→研究者的探新品质特性
敢于探新→勇敢
勤于探新→勤奋
善于探新→专长
他指出,研究生在学业上探新行为特征的量变叠加是形成研究者在学术上探新品质特性的质变升华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在师生的互动中,吴教授针对教学经历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提问,再次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以答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转变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因此能获得成功。其次,针对学生对于“研究生课堂发言静默原因”提出的不同看法,吴教授赞赏这个学生对教学机制刻板和教学方法陈旧的质疑,认为教师也需要进行反思,应当意识到传统教学机制、填鸭式教学方法也是造成研究生课堂静默现象的原因。
其间,吴本虎教授还向在座师生赠予了自己的著作——《以发展综合认知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教育》,勉励大家勤学、勤思、勤探究。该书以中国英语教育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观、外语教育目标、语言测试以及评价理论的互相关系中考察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理论建构与课程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该体系以发展综合认知能力为目标、以探索性任务为课程的基本形式、以第六代评价方法为推进机制,力图在英语教育创新上取得突破。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我国英语教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徐微洁教授对吴本虎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为吴教授颁发了“北山问道”讲座纪念证书。她鼓励各位研究生多与导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作为有综合认知能力的青年学子,要有自己的思考,与教师进行对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勤于思考,勤于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