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黎岭博士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大学生混合学习共同体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满意度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胡萍萍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黎岭老师从如何做研究出发,将研究过程的构思分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方法、讨论与结论四大方面。首先,在文献综述阶段,她提出泛读与精读同等重要,通过泛读学生可以从题目与摘要中解读基本的研究信息,而将文献打印成书面材料则会对精读大有裨益。其次,针对研究设计,她指出常见的7个问题,其中“与以往研究的联系与区别”最为关键,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真正体悟到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她不仅强调了研究问题对于研究设计的重要性,即“研究问题决定研究设计”,也通过多篇文献举例说明了基于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过程。
接着,针对研究方法,黎岭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从外语教学研究、质性与量化研究的特点比较以及如何开展混合研究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外语教学研究可分为多种类型,按照数据来源可分为“first-hand”和“second-hand”;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qualitative”和“quantitative”;按照研究目的可分为“descriptive”“exploratory”“correlational”和“explanatory”;按照数据收集时间可分为“cross-sectional”和“longitudinal”。当面对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时,研究者需要依据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特点选择不同研究方法。而对于如何开展混合研究,黎岭老师则强调“优先次序”“研究时序”“混合策略”三个方面。最后,在讨论与结论阶段,学生应重点关注观点的异同、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研究所证实的结论。
随后,黎岭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关于如何投稿的建议。首先,她介绍了多个不同难易程度的投稿平台,其中包括适合初级研究者的DOAJ、ESCI以及投稿难度更高的SSCI、AHCI、SCI。在投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起步困难、稿件被拒等情况,对此黎岭老师向学生提出了4点建议——坚持“每天撰写1000字、不断投稿、脸皮要厚、心态要好”。只有坚持多动笔,才能锻炼论文写作的“手感”,投稿时既要“放平心态、放低姿态”又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黎岭老师全面而又深刻的介绍引起在场师生的思考与共鸣,同时她也就“如何培养论文写作的手感”“如何将无效阅读转化为有效阅读”等问题与师生展开讨论。讲座最后,胡萍萍副教授颁发黎岭博士“北山问道”讲座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
主讲人简介
组织发展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Sage Open、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得首届全国外语学校课程思政比赛全国二等奖、全国外语微课大赛浙江省二等奖;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曾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特等奖、一等奖,LSCAT翻译比赛浙江省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