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浙江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所邀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室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教版英语教科书副主编陈力老师为外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探索课程理念与英语教学的现实关联》的学术讲座。讲座以腾讯视频会议的方式在线上举行,由我院付安权教授主持,校内外近两百位师生共同参与。
陈力博士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对英语课程理念与英语教学现实关联的理解。
一、 英语教师与课程标准
首先,陈博士介绍了英语教师为什么要学习课标。他指出,课标是英语教师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指导评价学生等日常教学工作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和指南,是实现英语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因此,学课标应该是每一个有职业理想的教师追求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的内在需求。
之后,陈博士为大家总结了学习课标的几点注意事项:第一,为用而学,以教学问题为导向、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第二,运用系统化思维,理解课标内容的内部结构与逻辑;第三,迁移语篇分析方法,帮助解码课标文本的信息要义;第四,运用辩证思维,理解课标的本质内涵。
二、 核心素养与内容六要素
在第二部分,陈博士为我们解读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关系。核心素养在英语课程中体现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目标,其中英语语言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这四个方面的目标通过课程内容六要素在教学中得到落实。课程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目标和内容共同决定教学方法,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目标。
三、主题意义与知识的关系
在这方面,陈博士先介绍了课程内容六要素的内部关系。在课程内容六要素中,主题是引领/统领,语篇是依托/载体,语言知识是基础/核心,文化知识是基础/核心,语言技能是手段/目标,学习策略是手段/目标。主题意义和知识并不是对立关系,主题意义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离开主题,知识教学可能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离开知识,主题教学可能会失去支撑、目标落空。
四、 语篇和多模态语篇教学
首先,陈博士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语篇?语篇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句子或一个篇章。陈博士指出,语篇不是一个结构单位,而是一个功能单位。判断一个单位是不是语篇,关键在于它是否有特定的语境,是否有交际意义(主题意义)。其次,关于语篇的解码和生成,陈博士认为,在语篇分析时,我们需要先明确三个基本问题,即what:语篇的信息内容是什么;why:语篇的交际目的或主题意义是什么;以及how:语篇的文体特征、结构特征与语言特点等。陈博士特别提醒了语篇的理解(解码)和语篇的表达(生成)过程之间的区别。在输入性语言活动(听/看/读)中,语篇理解(解码)的基本过程是how – what – why;而在输出性活动(说/写)即语篇表达(生成)时,语篇编码的基本过程是why –what – how。
关于多模态语篇,陈博士提出,语篇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比如,可以从功能分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与应用文等;也可以从形式载体分类,如口语、书面语等。多模态语篇语篇中的“模态”,指的是传递信息内容的语篇形式。“多模态”是相对于“单模态”而言的,我们平日说话写文章用到的口语或书面语是单一的模态,所说的话或所写的文章就是单模态语篇;如果语言之外还用了图片、动画等其他手段,这时的语篇因包含了两种以上的模态,就是多模态语篇。
多模态语篇中的“模态”可分为两大类,即语言(linguistic)模态和非语言(nonlinguistic)模态。非语言模态可再分为视觉模态(如符号、图片、动画)、体态模态(如表情、手势、体态)、空间模态(如装置艺术)和听觉模态(如非语言的声音、音效)四小类。多模态语篇调用以上五类模态中的任何两种或多种,组合起来共同实现传递信息的目的。数字化信息时代,多模态语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教科书、PPT、绘本;生活中的电影电视、广告、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都是多模态语篇的例子。外语教学中关注多模态语篇教学也是时代发展的体现,课标中新提出的“看”的技能,实际就是准确解码多模态语篇信息和意义的能力。陈博士通过几个案例,解释了外语教学中多模态语篇信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五、英语学科中的思维品质
陈博士认为,培养思维品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外语课程中,语言、思维、文化三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and determines what we can think about。因此,外语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除关注语篇信息的理解、分析与评判之外,还需要紧密结合语言学习和文化理解来进行。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我们也需要思考英语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以便把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更好地融合起来,以提高思维教学的效益。
六、英语教师的核心修炼
最后,陈博士提出,课标和教材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才是现实的课程和教材,因此教师的素养修炼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老师有三项核心修炼内容:一是英语素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功底必须扎实,教师对英语语篇内容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设计的深度和育人的效果。二是学生素养,教师懂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课程和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三是语言学素养,教师如不能深刻地了解他所教的学科(英语)基础知识所属的那门学科(语言学),他就谈不上教学素养。语言学是外语教师的专业基础,可让我们的外语教学更具理性和高度,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在讲座的最后,付安权教授对陈力老师本次线上讲座做了简单总结,陈老师通过课程标准理念相关问题的系统化解读,深入浅出,举例生动,发人深省,为英语教育实践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案例样本,感谢陈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生动的讲座。本次活动除了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参加,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大家线上相聚,认真听了“课程理念与英语教学的现实关联”这一主题讲座,开拓了视野,为我们理解课程标准理念、创新英语课程与教学及教师发展研究带来了更深更广的思考和启示。
外语教育研究所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所依托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现在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有省一流学科“外国语言文学”。英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优势专业、省重点专业。
本研究所前身是2015年1月4日成立的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分为校内研究员和校外研究员两类。目前,中心研究员21人,主要来自外国语学院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学科群,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员有7人,博士在读2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校外特聘研究员25人,为浙江省省市级中小学英语教研员和英语特级教师。
研究所成员目前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多项。近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现代外语》《外语界》《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教师发展著作。
另外,本中心2015年11月组织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高端论坛,暨“江、浙、沪”名师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参会教师超过1000人。本中心的核心成员还承担了国培和省培教师专业发展项目。2016年4月16日校庆期间,外国语学院牵头组成了“浙派名师发展联盟”,与我院毕业的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结为合作伙伴关系。2019年召开了“江浙沪京广”名师大会,参会人数超过1千人。